目前分類:健康保健 (4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卅歲的陳奕達本來是竹科工程師,一天十七、十八個小時盯著電腦螢幕,高壓力的工作,加上日夜顛倒、飲食不正常,得了糖尿病竟不知道,兩年前無預警失明。

陳奕達說,他在竹科某高科技廠擔任工程師時,一整天都盯著電腦螢幕,常常餓到胃痛、然後大吃,放下工作倒頭就睡,忙到連自己有糖尿病都不知道。

兩年前,他工作時覺得眼前有黑影,以為是太累沒去管他,心想找時間休息一下就好。但沒日沒夜的工作根本找不到時間休息,接下來黑影愈來愈多,視力愈來愈模糊,三個月後就看不見了。

失明後陳奕達被迫離開原來的公司,心情一度很沮喪。後來經由友人介紹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,在伊甸幫助下,他積極參與各項課程,學盲人定向訓練、廣播、烹飪、按摩,學習使用盲用電腦,完成了完整的職能訓練計畫。

陳奕達說伊甸是他第二個家,他現在是一個快樂的上班族,白天在醫院幫人按摩,在空檔還能幫明眼人修電腦、寫程式、灌軟體、找資料,令人驚艷的是,他還是位網拍賣家!下班後利用網路拍賣做副業,一個月靠網拍可以賺兩萬多元。

台灣有許多像陳奕達這樣的「中途致障者」,因意外、努力工作忽視健康,突然變成殘障者,人生一夕變色。勞委會統計,職災男子發生意外的年齡平約僅廿七歲,正是人生意氣風發時。一旦變為殘障,工作沒了、拖垮家人,如果沒有接受心理輔導,至少要五年才能走出傷痛。

根據內政部近日發表對「95年身心障礙者生活需求調查」今年六月,身心障礙者已突破百萬人,占全國總人口4.4%。若按致殘成因,扣除「先天」與「其他」兩類,有75.3%以上的身心障礙朋友是因為疾病、意外、交通事故與職業傷害致殘。

發生事故就醫後,醫療院所並能未落實通報機制,導致社福機構無法在第一時間接觸傷者提供服務,而他們也無從尋找社會資源,當傷者重返社會時,往往會面臨安置、照顧、法律經濟、職業訓練、重返社會等多重問題,社會福利若無法即時介入,這群人將困守家中,難以重新出發。

「伊甸職能訓練計畫」期待全省醫療院所成立中途致障通報系統,為了幫助身心障礙者重回人生,並儘速回歸工作行列,伊甸基金會提供《中途致障者關懷護照》資源手冊免費下載,網址:http://edenblog.eden.org.tw

捐款專線:(○二)二二三○六六八五

hungn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文/記者張秀珍 諮詢/台北榮總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曾令民】

 

乳房處摸到硬塊,不痛就沒關係?錯!乳癌症狀有90%以上是以無痛腫塊表現。因此自我檢查時,關切的重點是在乳房是否有無痛腫塊,而非乳房是否會疼痛。

 

醫師指出,超過一半婦女有乳房疼痛的經驗,但90%以上疼痛都是良性的,至於自摸時摸到腫塊,最常見的就是纖維腺瘤、纖維囊腫。其中好發在30歲以前女性的纖維腺瘤,通常以直徑1至2公分硬塊表現,有時會出現壓痛症狀。纖維囊腫則好發30至50歲女性,常見症狀為乳房疼痛及兩側觸痛,兩者都和荷爾蒙改變有關,均屬良性乳房疾病,若無合併上皮細胞不典型增生,是不會增加任何癌變機會。

 

曾令民也提醒,女性可由乳房外觀篩檢,如果出現自發性單側乳頭血樣分泌物(特別是停經後婦女)、乳房皮膚皺縮甚至潰爛、乳頭凹陷、腋下腫塊等,都可能是乳癌徵兆,要儘快就醫。

 

我得乳癌了嗎?我才19歲啊!

 

乳癌患者不僅愈來愈年輕,有人甚至是沒有危險因子的。以這名19 歲患者為例,她家中沒人得過乳癌或卵巢癌,亦無初經早、肥胖等危險因子,如此花樣年華罹患乳癌,除了另人吃驚外,亦意謂乳癌形成的確切原因不明,還有一大部分我們所不了解的因素在影響著。

目前依醫學認定乳癌的危險因子,如:高社經地位、吃高脂肪高熱量等精緻食物、沒有生育、30歲以上才生第一胎、沒有餵母奶、有乳癌家族史、停經後肥胖,或初經早(12歲前來月經)、停經晚(55歲後才停經)等,但這些只佔危險因子的一小部分,因為門診也看過修女、尼姑患者,像尼姑長期吃素,照樣得乳癌。

 

曾令民說,乳癌其實是由很多因素共同造成的,除了家族史外,居住的環境污染、吃進的食物等等皆是可能因素。從門診經驗,很多20幾歲的女性,看來好好的,突然被診斷出乳癌,連我們都感訝異,也突顯出年輕女性對乳癌正確的認知及重視乳房健康的重要性。

 

 

【2007-10-30/Upaper】



hungn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更新日期:2007/10/24 22:21 記者:謝姈君

從日常用品,家電家具,人類在日常生活當中,其實不知不覺,就慢慢吸收了各種有毒的化學物質,美國一項長達3年的追蹤調查發現,一家大小抽血檢驗,居然每個人身上都含有毒素,而且小孩受到的危害比大人嚴重,1歲半的小男童,體內的殺蟲劑可能是父母的3、4倍。

 

這個洋溢歡笑的四口人家,在3年前,加入一項實驗計畫,接受體內的毒物追蹤;當時最小的男孩,羅旺只有18個月大,女兒密凱拉,也不過5歲。受試家庭女主人:「我想這應該會很有趣,看看是否父親或母親吸入的物質,孩子也會一樣。」 這一家人,高度暴露在化學物質中,當他們看到追蹤測量質時,簡直嚇壞了,孩子體內的毒物量,足足是父母的2到4倍。 在塑膠製品中,常見的殺蟲劑,在女兒密凱拉,血液含量中最高;廣泛用於各種家電,跟變壓器的有毒物質-多氯聯苯PCB,在兒子羅旺體內也很高;至於,充作防火材,用於各種電器外殼的多溴聯苯物質-PBDE,羅旺體內所含的比例,是父母的7倍高。 PBDE具有神經毒性,實驗室發現,這種物質會損害大腦。毒物專家:「我們當前有疫疾,美國兒童罹患的疾病,主要有氣喘、兒童癌症、出生缺陷、成長遲緩等問題,而且原因可歸咎於化學物質,我們天天暴露其中。」 抽取120C.C.血液,作測試的CNN主播,也驗出他的體內,有將近250種化學毒物,已經消失的DDT,可能是在非洲採訪時吸入,PBDE,可能是上主播台,被電器環繞,進入體內。美國化學工業委員會:「只因在體內發現化學物質,並不表示會引發疾病。」 不知不覺曝露在化學環境的精子,基因會遭到嚴重破壞,在人類不自知的情況下, 環境中的有害物質,已經開始侵蝕你我的健康。

 



hungn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更新日期:2007/10/25 07:20 記者:記者林宜靜/台北報導

強調不動刀的醫學美容雷射治療,臨床失敗案例不少,消費者四處遊走,猶如醫學美容的遊民,且因歷經多次治療,責任難以釐清,醫療糾紛居高不下。

 

依衛生局醫護管理處統計,整形美容引發的醫療爭議,在短短2年間,爆增10倍以上。

 

一名40多歲的中年婦人,為去除臉上藍色胎記樣斑,打過紅寶石雷射、銣雅各雷射、脈衝光。因為對治療結果不滿意,只要有人介紹,她就去嘗試,結果臉上留下不同層次的色斑,且因打過太多次雷射,皮膚組織破壞、變薄,到後來沒有醫療院所敢再收容。

 

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皮膚科醫師洪克明表示,這位婦人找他之前,已經沒有醫院診所敢再幫她打斑,花著一張臉的患者,幾乎想要尋短。

 

洪克明表示,很多皮膚科醫師擔心「反黑」的問題,除斑時寧可多打幾次,以低能量來來減少反黑副作用,但重複施打,大部分的能量是浪費的,深部的斑仍無法去除。

 

他說,原理就像深埋在地下2公尺的寶藏,每次只挖1公尺就蓋起來,下次再挖1公尺,還是挖不到寶藏。

 

他舉例,強調亮膚的脈衝光,打完後表皮層變薄,因更接近真皮層,看起來白皙、紅潤,但其實是破壞保護皮膚的角質層、表皮。

 

和平院區整形科醫師吳煒文,也遇過一位因打脈衝光失敗變成「黑白郎君」的例子;患者半邊臉黑掉了,但因幫她治療的醫師是親戚,且免費招待試用新儀器,沒想到對儀器不熟悉,微整形變成危整形。

 

衛生局醫管處長高偉君表示,為保障自身權益,應審慎評估操刀醫師是否具該手術的訓練背景與經驗,手術前與醫師多溝通,才能降低爭議風險。

 

hungn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