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||
顯然,和美國打交道,民主同盟的價值遠不及戰略同盟、經濟同盟,更何況是當彼此「民主」的內涵出現落差的時候。台灣公投的意義,經執政者連番炒作,本質上已經和「民主」愈行愈遠,美方聽不進去,賴斯更直接指為「挑釁」,和這有很大的關係。 從1996年台灣首次總統直選開始,北京便一定程度扮演了具影響力的角色,但就北京的立場,通常是在製造「反作用」,結果他們不希望當選的通通當選。對民進黨而言,中國則是最好的助選員,事實上連李登輝也曾「受惠」。 經過三次大選經驗,北京得到教訓,但並非學會如何尊重台灣,而是更聰明地轉向美國對台施加壓力,這讓陳水扁及其外交團隊相當棘手,當初刺激中國,是利滾利,但台灣對美國普遍沒有惡感,「反美情結」無從運作,也難有市場,還是自找麻煩,於是對美態度,表現的不是前倨後恭就是前恭後倨,把內銷的政治手段套用在外交手腕,造成台美關係惡化,這回自己反而成了中國最賣力的啦啦隊。 「入聯公投」從起頭到成案,民族情緒發洩的成分已經遠高過公投的本意。政治人物用激情的語言綁架選民,反過頭來,就是自己也被偏執的選民綁架,然後無法自拔,誰也不敢「鼓起勇氣」冷靜下來稍退一步,建立在這種情緒上的公投,便注定無法對兩岸關係有任何正面幫助,因此美國很難理解這麼做,對台灣的利益到底是什麼。 美國透過一堆官員的嘴巴把話講白,至少認為台海問題現階段「動嘴」就可解決,不必到「動手」的程度,而扁政府的每一步,卻都迫使美方憂慮是否有「動手」的可能。台海情勢讓美方緊張,台灣執政者自己才真該謹慎小心,原本手中一副「台親美反中」的牌,打成「中連美反台」,為求內部政治正確,造成外部外交錯誤,這場選舉,真是賠本演出。 |
- Dec 22 Sat 2007 17:02
冷眼集》情緒公投 賠本演出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